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赛场到常春藤的跨界人生
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咖啡馆里,费若秋熟练地将佩剑装备包搁在椅旁,指尖还留着图书馆书页的墨香,这位曾代表中国击剑队征战国际赛场的"旅法剑客",如今是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,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她去年全运会上的精彩表现时,她已完成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的身份转换。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。"费若秋搅拌着咖啡,腕部依然保持着击剑运动员特有的柔韧度,"其实这不是告别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进攻——就像击剑中的弓步冲刺,需要先屈膝蓄力。"
缘起:一个关于"双重准备"的承诺
费若秋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缘分可追溯至2022年,当时正在备战巴黎世界杯系列赛的她,通过视频连线完成了哥大面试。"那天我刚结束六小时训练,头发还湿着就打开了摄像头。"她笑着回忆,"面试官对运动员的时间管理能力特别感兴趣,我展示了从2018年至今每日精确到分钟的训练学习计划表。"
这份计划表令人震撼:清晨5:30法语学习,上午技术训练,下午体能训练,晚上战术分析雷打不动,就连出国参赛的时差调整期都被填满了在线课程,更令人惊讶的是,她早已通过远程教育完成了北京体育大学的本科学位。
"运动员职业生涯有限,但学习能力是永恒的竞争优势。"费若秋的这句话打动了哥大招生官,其实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源自她在法国训练时的见闻——当地俱乐部年过四十的击剑教练大多拥有硕士以上学位,且普遍掌握三门外语。
转型:从剑道到校园的"重剑无锋"
初入哥大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,开学第一周,她就因术语障碍在课堂讨论中陷入困境。"同学们谈论‘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’时,我还在理解PPT上的基础概念。"她坦言,那段时间每天只睡四小时,靠着图书馆24小时自习室和教授们的额外辅导才逐渐跟上进度。
击剑训练养成的特质帮助她度过了适应期。"击剑教会我如何快速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。"她将学术挑战比作比赛:"就像面对不同对手需要采用不同战术,每门学科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。"
她特别提到统计学课程的学习经历:"最初看到回归分析公式时,我联想到了击剑中的距离控制公式——都是通过变量关系预测结果,这种跨界类比让教授都感到新奇。"
融合:体育与学术的"佩剑交响"
哥大体育管理部门很快注意到了这位特殊的学生,2024年秋季,费若秋被聘为校击剑队技术顾问,她的训练方法让常春藤联盟卫冕冠军的队伍产生了积极变化。
"她带来了职业运动员的战术思维。"哥大击剑队主教练戴维斯表示,"特别是她对欧洲击剑体系的理解,帮助我们破解了耶鲁队的防守策略。"
费若秋还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,开发出一套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击剑动作分析系统,这项创新不仅成为她的课程项目,更被纽约击剑俱乐部采用。"科技赋能传统体育"——她在课堂展示中的这句话,如今已成为哥大体育创新实验室的标语之一。
视野:跨文化经历的"花剑三重"
拥有中法双重训练背景的费若秋,对体育文化的差异有着独到见解。"中国体育强调纪律和执行力,法国注重战术创意和临场应变,美国则更看重数据分析和科学训练。"她正在撰写比较研究论文,探讨如何融合三种体系的优势。
这种跨界视角也体现在她的职业规划中,计划2026年毕业的她,希望创立连接中西方体育教育的平台:"中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运动员培养体系,西方有先进的体育管理经验,二者结合将产生巨大能量。"
她近期正在协助哥大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合作项目,推动中美高校击剑联赛的创立。"体育是最好的国际语言,"她说,"当中美大学生在剑道上交锋时,他们也在进行最真诚的交流。"
平衡:运动员与学者的"双重生活"
尽管告别了职业赛场,费若秋仍保持着每天两小时的训练习惯。"击剑是我思考问题的方式,"她说着做出一个标准的击剑姿势,"弓步前进时,你必须保持绝对平衡,这与平衡学业和生活是相通的。"
她的日程表依然精确到分钟:早晨6点起床跑步,上午课程,下午图书馆研究,傍晚训练,晚上处理中国击剑协会的咨询工作——她仍是该协会的国际交流顾问。
"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"——这是她法国教练的名言,如今已成为她的座右铭,她甚至开发出一套"碎片时间学习法",利用地铁通勤时间就能完成一门外语课程的听力练习。
击剑与教育的"交叉进攻"
当我们问及是否考虑重返赛场时,费若秋展示了手机里存着的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赛程表。"也许不是以运动员身份,"她神秘地一笑,"体育产业有太多需要专业人才的岗位。"
她特别关注青少年体育教育问题:"许多中国孩子练习击剑是为了升学加分,而美国孩子更多是出于纯粹的热爱,如何保留体育的乐趣同时又发挥其教育功能,这是值得探索的方向。"

今年春季,她将启动"击剑进校园"计划,在纽约公立学校推广击剑课程。"不要小看击剑对青少年专注力的培养作用,"她现场演示了一个简单的动作,"这个看似简单的进攻动作,需要同时协调脚部、腰部、手部和眼睛。"

窗外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装备准备赶往训练馆,她最后分享了一个细节:在哥大图书馆最古老的书架上,她发现了一本1920年的击剑专著,书页空白处有历代读者的笔记。"就像击剑传承一样,知识也在跨越时空传递,职业运动员的身份会结束,但追求卓越的习惯将伴随一生。"
暮色中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这位特殊的学生背着剑包匆匆前行,脚步坚定而轻盈——正如她描述的那样:"每一个告别赛场的运动员都不应该被视为退役,而是开启了新的比赛,只不过这次的赛场更大,规则更复杂,而准备时间是一生。"










